在新三板火热劲十足的状态下,不知道是否有人关注到一个问题,那就是其实绝大多数新三板挂牌企业是没有融到资的。

既然拿不到钱,那么问题就来了,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排队上新三板,这个火爆背后是否有问题?

1行业投研力量不足

金融行业里有钱的就是土豪,有钱才能投资,看似是一句废话,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。钱在谁手里,在基金手里、在投资人那里。

然而投资人非常傲娇,想要他们松松口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理由。还记得A股市场的国家队么,那才是土豪。

制造理由的人是研究机构,但是搞研究的却“嫌弃”新三板肉少,不愿意花人力物力去研究。当然研究机构也是有苦衷的——“我们做新三板都Cover不掉成本,还怎么做呐。”

你看,没人研究自然就没人愿意买单,大主顾不来,连开张都难。

2董秘等高管缺位

这里说的董秘可不是董事长秘书,不要想歪,董秘可是堂堂正正的高管。作为董事会秘书,董秘的事并不轻松,要想怎么样提高市盈率、想怎么搞好股价,他必须深谙资本运作规律,从这个角度说这是一个掌握企业命运的人。

说到这,还要揭一个老板们的痛处:董秘很难内部培养,因为这些技能并不是每个人都会,或者说都有机会掌握到的——信息披露、规范公司运作、处理投资者关系、沟通联络监管部门都是很专业的。

董秘这么稀缺在新三板公司里更是难找,不少公司老板就抱怨:“刚做没几个月的董秘,还没搞定公司的事就被挖走了。”老板们那叫一个痛心。

3好公司供应不足

新三板是个投资市场,既然是市场那么也遵从一定的规律,供求关系就是其中一个。

新三板的门槛相比主板已经降低太多,然而门槛的降低并没有让更多优质的小公司到来,相反的90%上新三板的企业是一些基本“0交易”的僵尸公司。

好公司不多,自然吸引不了投资人的关注,钱也不会流过来,这其中原因值得包括监管方在内的参与者深深思考。

自新三板诞生伊始,就不断有人将其比喻为纳斯达克。

实际情况是这样的:纳斯达克始建于1971年,在这个市场上有4000-5000家公司挂牌,历经数十载,纳斯达克已经成为规模为8万亿美元的主流股票交易市场。

反观新三板,没多久就搞了6000家企业挂牌,数量上已经超英赶美,但质量就让人不知道如何去评论了。

也许正如纳斯达克高级副总裁罗伯特·麦柯奕说的那样:“我们纳斯达克跟新三板没有一点关系,我们跟新三板完全不一样,地位也没法相比。”

总之打铁还要自身硬,老板们做好业绩、把生意做好比什么都重要,如果急功近利上新三板,花了钱请会计师、律师不说,到最后恐怕也只能成为菜鸟投资人“练手”的对象。

4监管跟不上

许小年大家都知道,他一直是唱空那一方的他这样评价:“新三板不要审批制,随便谁愿意上就上,新三板骗子成群,我们都知道,良莠不齐,投资者自己去辨别,周瑜打黄盖,愿打愿挨。”

事实上,如果仔细去分析许的话,会发现他说的并没有错。

新三板对于投资人来讲有很多“坑”不得不值得注意。当类PE公司和泛金融公司在新三板疯狂圈钱的时候,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个事实,一个游离于证监会、银监会的金融群体正在形成,而这样的一个金融群体背后所蕴藏的风险自不必说。

在中国金融史上这种现象多次发生,而诈骗和圈钱跑路等违法行为更是数不胜数。钱都被骗走了,投资人吓都吓怕了谁还能融到资呢。

5缺乏客观估值

读者有时候搞不懂互联网公司的估值,现在咱把互联网公司先放一边,其实投资公司的估值也让人一脸懵。

在业界,有一家公司年净利润1700万而估值却高达60亿人民币,而这样的案例还很多。那么高的估值很容易让人认为里面有水分,而这些狐疑都会让投资人不敢投钱进去。

中国PE估值高,那么把眼界投出去看,大洋彼岸的美国是什么情况呢?据公开资料,在美国,PE翘楚黑石集团的市盈率保持在10余倍的规模,神奇的是其掌管的资金规模远大于现在的PE公司,钱多而且赚钱也多,而且因为市盈率不高也不会让人感觉风险大。这其中的道理就很值得挖掘,人家是怎么做的呢?

言而总之还是一句话,国内的企业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,需要走的路还很长。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,希望新三板中也能诞生出谷歌微软这类跨国大企业。



分享:

Copyright ©2015 AtoB 富创智能科技 粤ICP备12001573号